13819479919
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乙肝表面抗原:筑牢血液筛查的“安全防线”

乙肝表面抗原:筑牢血液筛查的“安全防线”

更新时间:2025-10-28点击次数:14
  在输血治疗、移植、临床检验等医疗场景中,血液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受者的生命健康,而乙肝表面抗原(HBsAg)作为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的核心标志物,是血液筛查中不可少的“第一道关卡”。通过精准检测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原,可有效识别HBV感染者的血液,从源头阻断病毒经血液传播的路径,为医疗安全筑起坚实的“安全防线”。
  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原理与技术优势,为血液筛查的精准性提供支撑。乙肝表面抗原是HBV病毒颗粒外层的蛋白质成分,感染HBV后约1-2周即可在血液中检出,早于乙肝e抗原(HBeAg)、乙肝核心抗体(抗-HBc)等其他标志物,且持续存在于感染全程,成为早期发现HBV感染的理想指标。当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技术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(CLIA)为主:ELISA技术通过抗原-抗体特异性结合与酶促反应,将微量的抗原转化为可识别的显色信号,检测灵敏度可达ng/mL级别;CLIA技术则结合免疫反应与化学发光信号放大,不仅进一步提升灵敏度(达pg/mL级别),还能实现定量检测,帮助判断感染程度。两种技术均具备特异性高、操作标准化的特点,可有效避免因交叉反应导致的假阳性,确保筛查结果的可靠性。
 

 

  在血液筛查流程中,乙肝表面抗原检测贯穿关键环节,形成全链条防护。在无偿献血环节,所有献血者的血液样本需首先进行乙肝表面抗原初筛,初筛阳性样本将直接排除用于临床输血,同时献血者需进一步接受医学评估;对于初筛阴性的样本,还需通过不同试剂或不同检测方法进行复检,双重验证确保无漏检——这一“初筛+复检”的双重筛查模式,可将抗原的漏检率降到极低水平。在临床用血环节,医疗机构会对入库血液进行再次核查,确认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后,方可用于输血治疗;此外,在手术前、输血前的患者术前检查中,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也是必查项目,既能及时发现患者自身是否感染HBV,也能避免因输血导致的病毒交叉感染,形成“献血-储血-用血”全流程的安全闭环。
  乙肝表面抗原筛查的“安全防线”作用,对公共卫生与医疗安全意义重大。从输血安全角度,通过严格筛查抗原,我国输血后乙肝感染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10%以上降至目前的0.01%以下,极大降低了输血相关感染风险;从传染病防控角度,血液筛查中发现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,会被纳入传染病监测体系,通过后续的肝功能检查、病毒载量检测等,实现HBV感染的早期干预与治疗,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进一步传播;从特殊医疗场景来看,在移植、骨髓移植等治疗中,供体与受体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是匹配方案的重要依据,可避免因器官或血液携带HBV导致的移植失败,保障治疗效果。
 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升级,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与便捷性持续提升,如即时检测(POCT)技术可在30分钟内出具筛查结果,适配紧急输血等特殊场景。作为血液安全的“第一道防线”,抗原检测不仅是医疗操作的必要流程,更是守护公众健康、防控传染病传播的关键举措,为构建安全的医疗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加我微信,了解最新动态

扫码加微信

Copyright © 2025 杭州冷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 sitemap.xml